1.1.3 出行安全与周围环境分析

第三点措施有关出行安全与对陌生环境的分析。这一项措施旨在防范可能发生在室外的绑架事件。在早期发生的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害者在公共场所遭到绑架,因此本文中对此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公共场所发生的绑架事件与住宅内相比,对于突发性和意外性的依赖更为显著,并且通常只在人群较少的情况下发生。因此,一般认为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避免受害者在公共场所遭到绑架。以下内容针对外出时的安全问题进行指导。

  1. 出行安全:

    1. 避免固定日程规律:

      固定日程,如上学、上班等,即经常在固定的时间,通过同样的路线前往固定地点。这类行程信息容易被侵害者利用,导致受害者在途中遭到绑架。为尽可能减小遭到跟踪或突袭的可能,去往同一目的地时,需尽量多选择不同的路线。除此之外,每次出行时还可以尽量从不同地点位置(或在不同时间)出发,以不同的速度,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前往。这些措施将会极大地减小侵害人利用受害人的日程规律,对其实施绑架的可能性。

    2. 避免信息泄露:

      关闭电子设备的定位功能,尤其是社交媒体、相机等应用中的定位功能(或权限)。

    3. 辨认是否存在跟踪者:

      由于相关机构用于实施绑架的成本较小,不可能对于同一目标进行系统的跟踪。通常先确定受害者会经过较为偏僻的地点,再进行一次性的尾随和绑架。在以上条件下,辨认跟踪者的方式较为简单。但应注意通常实施跟踪、绑架的人数一般在 2 人及以上,且通常一同行动。

      在外出时尽量携带一面小镜子用于观察后方,也可使用手机屏幕观察。相应地,沿路可注意道路旁的反光平面,如玻璃门、积水坑、抛光的金属平面等,从中观察后方是否存在跟踪者。身处任何地方都应注意观察身旁人群,如在不同地点连续三次看见相同的人,则可基本确定自身受到跟踪。辨认身旁是否是同一个人,除了根据样貌之外,还可看鞋子进行判断(由于在跟踪过程中,其他衣物相对容易被替换,而鞋子不容易)。在怀疑自己受到跟踪,且有明确的怀疑对象时,尽量保持自身待在人群较多且光照充足的公共场所内,并在第一时间报警。

      如不确定是否受到跟踪,或不确定受到谁的跟踪,首先需保证自身不进入任何偏僻无人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有以下几种方法可做出判断:(1)可搭乘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并在随机站点下车,并观察一同上下车的人。跟踪者将会在一同上车且一同下车的人当中。如这类人较多,可进行换乘并重复上述步骤。(2)可进入室内空间比较复杂的建筑物(如大超市、商场等,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出口,否则此方法无效),并在室内通过一条复杂的路径走到另一个出口。如发现进入建筑物前后(以及在途中)均观察到了相同的人,则可确定受到跟踪。(3)在不同的街道上进行多次转弯(包括掉头),确保自身走过的路径足够复杂。如在途中多次观察到相同的人,则可确定受到跟踪。需注意的是必须离开跟踪者的视线,才能迫使跟踪者跟随转弯。如离开嫌疑人的视线后,嫌疑人处于原位不动,则表明其未参与跟踪。

      以上方法可混合使用,以取得最大成效。

    4. 其他注意事项:

      在日常外出时尽量结伴出行,避免进入偏僻无人的地方,并且时刻对周围环境保持警惕。步行时切勿背对马路,而且需格外注意身旁停下的车辆,以防绑架者驾车跟踪并突然下车实施绑架。如发现可疑人员接近,立刻向人群密集的方向逃离。并寻求警方帮助。

  2. 周围环境分析:

    1. 根据行为基准发现异常:

      行为基准,即一个地点或人群里在某一时间的行为常态(他们行为的共同点)。如不符合行为基准,则会表现得与人群格格不入。认识一个地方的行为基准后,应重点注意不符合此基准的人(如:情绪与环境气氛不相符,穿着特殊且与人群形成反差、身份与出现的地点不符等)。在这部分人当中,具有危险因素的人会表现出警惕性较高、对周边环境的关注强烈(经常四处观察)、对自身(受害者)表现出异常关注等特征。

    2. 对周围环境的观察:

      应时刻保持对周边环境和人群的观察。在过程中需避免对某些人或事物过度警惕专注,并保证对整体环境有充分的感知。观察中不仅应关注周围人的行为(是否表现出过度警惕,是否对周围环境或自身表现出过度关注等),还应注意周边可用于实施防卫的临时武器。在室内时应时刻关注(并牢记)建筑物的出口位置、数量以及与自身的距离。

      在外出时应将注意力放在周边环境上,避免使用手机、耳机等容易吸引注意力的产品,切勿在途中阅读长文本,与他人进行过于投入的交谈等。一切可能导致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降低的事情,都必须在已知安全的地方进行。

    3. 关注自身直觉:

      关注自身对于周围环境产生的直觉,如紧张、恐惧等。在部分情况下,可能无法有意识地感知到这类直觉,但它们会通过生理反应(如肾上腺素分泌、心跳加速等)体现。上述直觉的形成过程是下意识的,而不是经过有意识的理性思考产生的。这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用于避开危险的进化优势之一,应对其有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在直觉感受到周围环境或情况危险、可疑时,最佳选择是尽快远离当前地点,前往已知安全的地方。

      关注直觉并依靠其规避危险,需要避免出现正常化偏误。正常化偏误,即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将其视为正常情况。这类认知误差容易导致人忽略直觉信号(及其相应生理反应),造成无法及时作出反应的后果。需要注意直觉是不经过有意识的理性思考的,在试图规避风险的时候,不应通过理性分析来质疑直觉,否则容易出现正常化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