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战术理念与观念模式分析

在总方针之后,以下阐述本章节中要求防卫人持有的观念模式,这部分内容是上文方针的具体体现与运用。根据 Tim Larkin 所著 When Violence Is the Answer 一书,在应对反社会暴力时,应持有的观念模式(mindset)共分以下两点:1. 目的性(Intent)。2. 主动性(Cause State)。

(1)目的性:

目的性是本文中防卫观念的核心,也是往年记录中未经训练的罪犯能够在街头将专业格斗运动员击伤致死的关键性因素。这里对于目的性的定义是:忽略其余一切方面,以造成创伤为一切措施的唯一目的和方向(Single minded, goal-oriented focus on causing injuries to the exclusion of all else)。

目的性在实际情况中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倾向于行动或攻击。本文要求防卫人在事发时无条件地倾向于攻击,在必须进行防卫的情况下,这一倾向性会极大的提高成功率。这也意味着防卫人必须有对侵害人造成严重创伤的意愿。

  2. 在任何时候都持续辨认并关注对方暴露出的要害部位,并时刻做好攻击的准备。这一要点贯穿与侵害人接触的全过程,是实施有效攻击的条件之一。在整个防卫过程中,受害者所应该关注的只有两个问题:A. 侵害人有无可供打击的关键部位?如有,具体在什么部分?B. 自身有无可用于攻击的临时武器?是否可从周边环境获取,或是否可进行有效的徒手打击?

    这两点是仅有的对造成创伤这一目的有直接意义的问题。此外的所有其他方面一律不予考虑,否则会分散注意力,进而导致反应速度降低,受制于人。

    换言之,在一切情况下都应持续进行从辨认要害到实施攻击,再到重新辨认要害的单一循环,直至完全解除威胁为止。在应对过程中考虑某次特定的打击是否会造成创伤、侵害人接下来会实施何种行为、防卫是否能成功、如果防卫失败如何逃脱等问题是极其严重的错误,应尽全力避免。

  3. 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暴力单向化,即使侵害人彻底失去实施暴力侵害的能力。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优方法是在第一时间对侵害人造成初次创伤。初次创伤确保了成功解除威胁的必然性,即通过削弱侵害人抵御后续伤害的能力保证连续性创伤的实现。

  4. 在实施防卫的过程中专注于目的而非过程(goal-oriented)。本章节要求防卫人将注意力集中于造成创伤的目的,并以此目的为导向,而不是专注于实施个别攻击动作的过程。在本文所述的情况下,造成严重创伤的意图是使对方失能最关键的必要条件之一,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实施打击的具体动作、方式和使用的武器。

    换言之,造成创伤时并非先出现攻击要害的动作,而是先出现对某要害部位造成创伤的明确意图,再由意图决定、引导攻击的动作和方式。例如以肘击攻击对方面部时,注意力的唯一焦点在于确保对方被打晕或面部被打碎,而非肘击的具体动作是否合乎规范。

    所有打击关键部位的动作都必须以造成创伤的明确意图为导向,防卫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才能使造成创伤的可能性最大化。举一个典型例子,在使用临时武器时,如器械被侵害人控制,防卫人应做的不是试图夺回武器(即专注于过程),而是立刻松手,并在对方做出反应前,徒手攻击对方要害部位(以目的为导向),达到先发制人的效果。

(2)主动性:

接下来对主动性进行解析。主动性是本文中防卫策略的核心,即无条件地倾向于攻击,在防卫的过程中主动掌控局势变化的趋向。

根据美国空军少校约翰 · 伯伊德提出的 OODA 循环理论,暴力冲突中,敌对双方本质上互相较量的是哪一方能够更高效地完成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执行(Act)的循环程序。双方都从观察开始,观察自身、环境、敌人,并基于观察,获取相关的外部信息,根据感知到的外部威胁,及时调整自身状态,做出应对决策,并采取相应行动。

在实践中,可以采用 OODA 循环理论来延长敌方循环所需时间,缩短自身循环所需时间,以使防卫人具有先发制人的能力。这就是主动性作为一种观念和策略的本质。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具体解析:

  1. 仅专注于自身的攻击,不将注意力分散在应对侵害人的控制措施上。侵害人试图控制受害者的动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伤害,但由于受害者体能处于劣势,一般较难挣脱。此时如果仍有机会对侵害人实施攻击,则应当忽略侵害人的动作,以使其失能为目的,直接攻击其要害。

    当受害者忽略侵害人的控制措施,直接攻击其要害部位时,防卫局势会出现以下变化:形势超出侵害人预料,侵害人的 OODA 循环程序重新回到观察一步,且进行观察、调整、决策所需的时间增加(即做出反应所需时间增加);忽略侵害人的动作,仅专注于攻击使受害者无需关注有关防御的信息和决策,在 OODA 循环前三步中所需的时间大幅减少(即反应速度加快)。

  2. 关注可利用的临时武器和可攻击的关键部位,忽略自身受到的伤害。在防卫人进行武力反抗的时候,侵害人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但通常带来的伤害不大,并且不会造成创伤。防卫人需对受到这种非关键性伤害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此情况下,由于反应速度的生理限制,受伤几乎无法避免,并且会延长 OODA 循环进行的时间(同时关注防御与攻击两方面导致注意力分散,反应速度减缓)。

    但由于这种伤害不会使人体失能,防卫人可以选择将其忽略,无条件地倾向于攻击,从而使自身 OODA 循环进行的时间缩短。同时因为侵害人的攻击并未使防卫人防御或服从,情况超出其预期,使侵害人重新回到循环开头,进行观察、调整、决策的时间延长。则此时造成侵害人失能的概率大幅提高。

  3. 先发制人。受害者的防卫措施并不应该在侵害开始实施时才进行,而应在确定威胁存在的第一时间进行。出其不意的攻击可以使受害者充分利用侵害人防备松懈的状态,迅速使 1~2 名侵害人失能,主动掌控局势的变化趋向。此时造成的局势混乱是在受害者预料之中的,但完全超出侵害人的预期,在侵害人的循环程序中造成严重混乱,有利于下一步行动。

    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先发制人的主动性,在面对多人构成的威胁时,必须做到使一个人失去行动能力后立刻冲向下一个目标实施防卫,以保证过程中对每一个侵害人的防卫均能抢占先机。

对于主动性和目的性,美国军方和执法部门曾进行过一则实验:将两名教官放入一个模拟情境中,甲被要求持刀将空手的乙捅死(使用橡胶刀具模拟)。在第一组实验中,乙被要求使用常规防身术夺取甲的刀具(即仅限于防御),模拟结果显示重复多次的实验中甲均没有受到明显伤害,而乙生还的概率趋近于零。在第二组实验中,乙被禁止使用任何防御动作,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甲打成重伤(即仅限攻击),结果显示乙身上的刀刺痕迹大幅减少,且甲在大部分情况下受到了与乙对等的创伤。这组实验是对以上理论较为完整的实际体现。